四川民族学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17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分享] 2014考研政治毛概高频考点精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4 09:3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把科技创新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计算机考研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考研辅导班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又强调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海文考研钻石卡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培育能源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而我国目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准确判断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做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工作布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四、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考研英语参考 书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要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不同区域的人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差距,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

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旅游管理考研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习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

A. 生产发展                            B. 生活宽裕                    

C. 乡风文明                            D. 管理民主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

A.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B.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C.限制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                                       

D.发展循环经济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    )

A.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B. 走新型农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5.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    )

A. 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B.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C.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D.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    )

A. 科教兴国                            B. 建设生态文明

C.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    )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是(    )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9.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    )

A.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B.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C.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

D.农业、农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10.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是(    )

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B.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C.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D.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11.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途径是(    )

A.加强国土规划

B.完善区域政策

C.调整经济布局

D.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1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    )

A.建设生态文明

B.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C.加大节能环保投入

D.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

1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

A.科教兴国

B.提高人的素质

C.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D.依法治国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都不得分。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新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

A.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B.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养

C.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D.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促进经济增长(    )

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向依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协调推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D.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 我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的方针是(    )

A. 自主创新                            B. 重点跨越

C. 支撑发展                            D. 引领未来

5.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

A. 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 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 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D. 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6.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条道路的内涵是(    )

A. 科技含量高                          B. 经济效益好

C.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D.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7.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    )

A.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B.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C.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D.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的“两个坚持”是指(    )

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B.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C.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9.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    )

A.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0.下列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

A.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B.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C.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D.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下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

A.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B.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C.环境友好型社会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

D.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1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包括(    )

A.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B.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

C.重视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D.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1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    )(2013年多项第24题)

A.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B.区域间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C.不同区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配置

14.PM2.5(细粒颗粒),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2012年2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该指标随后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既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了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是(    )

A.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B.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C.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D.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面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因此,正确选项是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研政治。所以选项A为正确答案。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七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选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统筹区域发展。

    选项BC是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选项D是关于三农问题。选项BCD与题干要求回答的问题均不符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统筹区域发展。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本题问题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正确答案是选项C。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统筹区域发展。

本题区别于上面一题,本题问题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途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D。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的工作。因此,选项A是正确选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措施。

要培养新型农民,需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正确选项是ABC。

2.【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C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第一,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实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选项ABCD均为正确选项。

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的方针。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必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选项ABCD均正确。

5.【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2014考研思路。所以,选项ABC为正确选项。

6.【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所以选项ABCD均正确。

7.【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因此,选项ABCD均符合题意。我们可以简化记忆为:三个“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促进发展和保障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个“进入”(创新型国家)。

8.【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选项CD属于“三个转变”的内容,不符题意。所以,选项AB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9.【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的表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10.【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1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12.【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文明建设须转换的传统观念。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须转换以下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选项C是传统观念,是我们需要抛弃的。因此,选项ABD正确。

1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统筹区域发展的作用。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有利于扩大内需。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有利于使不同区域的人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差距。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新要求是: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川民族学院论坛 ( 琼ICP备12002442号 )

GMT+8, 2024-5-7 20:45 , Processed in 0.0741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